竞价制圆满落地 下半年光伏值得期待!
对162座加油站、两座油库、79辆油罐车实施油气回收改造等。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数据显示,去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相比2013年下降了22.7%,三大重点区域中,京津冀细颗粒物(PM2.5)浓度五年下降39.6%,珠三角PM2.5浓度已连续稳定三年达标,大气十条目标全面实现。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副巡视员吴险峰拿到的数据显示,禁煤区PM2.5浓度远远低于其他区域。
2018年初步考虑再完成400万户电代煤、气代煤的工作,覆盖范围重点仍在2+26城市,以及汾渭平原地区。预计至2018年底2+26城市1/3左右农村的居民将实现清洁取暖。去年年底,北方少数城市曾因气源不足等因素影响居民取暖,如何确保增蓝天不影响供暖民生,是清洁取暖改造范围扩大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北京、天津、保定、廊坊、石家庄是2017年散煤治理重点城市,其PM2.5改善情况在2+26城市里居前五位。这份成绩单也直接证明,大气十条治理路径对解决雾霾行之有效。
后大气十条时代,环保部画出三年作战计划路线图,散煤治理仍将是今年治霾重点。以居民家用散煤和中小型燃煤设施为重点,加快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重点区域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散煤清零。全国水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黑臭水体整治现场会、水资源保护现场会、生态文明建设现场会在浙江省召开,获得各方充分肯定。
治水美环境、治水促转型、治水保安全、治水惠民生的综合效应加速凸显一是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好转。建立健全一源一策管理机制。2014年全面消灭垃圾河,2015年全面消灭黑河臭河,累计治理三河1万多公里。突出两个转型,全面加大源头治水力度一是全力推动重点工业行业转型升级。
共排查出入河排污(水)口33万个,列入整治9万多个。三是率先开展排污口整治行动。
2014年以来,全省公众对治水的支持度均达到96%以上,满意度逐年提高。突出两个覆盖,全面推进城乡污水截污纳管一是建新、扩容、提标并举,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全省保留的5815个存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已全部通过整治验收,并统一纳入当地环保或五水共治监管平台。实现省级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全覆盖,省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42亿元。
2017年,全省地表水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2013年上升18.6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比2013年减少12.2个百分点。按照一口一策要求,分别采取保留、立即封堵或限期封堵、综合治理等措施。全面落实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要求,所有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完成物理和生物隔离工程,建立手机短信提示系统,以短信形式对进入保护区的人员进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宣传提醒。建立健全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管理主体、村级组织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以及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农村生活污水运维管理体系。
年度考核结果实行四个挂钩,即与市县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水资源论证审批、与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挂钩。二是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
2017年1月~9月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1.1%和11.5%,均快于工业平均增速;全省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2013年的37.2%下降到34.6%2014年全面消灭垃圾河,2015年全面消灭黑河臭河,累计治理三河1万多公里。
全面划定禁(限)养区,全省共关停搬迁禁(限)养区等养殖场(户)40余万家,生猪存栏从2013年的1320万头调减到450万头。四是率先全面推行河长制。制定《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实施《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修编《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按照一口一策要求,分别采取保留、立即封堵或限期封堵、综合治理等措施。建立健全一源一策管理机制。突出两个转型,全面加大源头治水力度一是全力推动重点工业行业转型升级。
把五水共治和水十条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治差水和护好水两手齐抓、转型升级和截污纳管互动并进、水质考核和河长治水同向发力,以清三河和剿灭劣Ⅴ类水为牛鼻子,形成水岸共治、陆海并治、标本兼治的全领域治水格局。截至2017年年底,所有劣Ⅴ类水质断面和小微水体已完成销号。
2017年1月~9月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1.1%和11.5%,均快于工业平均增速;全省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2013年的37.2%下降到34.6%。2014年以来,全省公众对治水的支持度均达到96%以上,满意度逐年提高。
突出四个保护,全面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一是以科学规划统领保护。二是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
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清理整治,加大对保护区内违法项目的查处和整改力度。市、县、镇、村四级层层签订责任书。2015年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2016年又实现污水治理行政村全覆盖。全省保留的5815个存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已全部通过整治验收,并统一纳入当地环保或五水共治监管平台。
2017年,全省地表水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2013年上升18.6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比2013年减少12.2个百分点。五是率先实行交接断面考核和生态补偿。
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村覆盖率达到92%以上,农户受益率达到74%以上。年度考核结果实行四个挂钩,即与市县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水资源论证审批、与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挂钩。
全国水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黑臭水体整治现场会、水资源保护现场会、生态文明建设现场会在浙江省召开,获得各方充分肯定。排查出县控以上劣Ⅴ类水质断面58个、小微水体16455个,制定一河一策工作方案,形成劣Ⅴ类水体、主要成因、治理项目、销号报结和提标深化等五张清单。
全面清理整治303个非法或设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三是率先开展排污口整治行动。建立健全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管理主体、村级组织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以及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农村生活污水运维管理体系。2017年相继出台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方案、长效机制考评细则、信息化建设导则等,并颁布全国首个实施河长制地方法规。
突出两个覆盖,全面推进城乡污水截污纳管一是建新、扩容、提标并举,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二是全力推动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
二是率先打响劣Ⅴ类水剿灭战。全面落实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要求,所有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完成物理和生物隔离工程,建立手机短信提示系统,以短信形式对进入保护区的人员进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宣传提醒。
三是赢得了点赞、锻炼了干部。对保留企业推行刷卡排污,用信息化手段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和浓度双控。